【 早安健康 】頭痛、暈眩、疲累?有可能是身體的「蛋白質不足」😟蛋白質吃不夠,還可能增加老化相關的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病、癌症等疾病風險!
日本新宿溝口診所院長、營養療法專家溝口徹表示,現代人常有蛋白質不足問題而不自知,例如暈眩、頭痛、甚至免疫力降低等問題,都可能是蛋白質不足所導致的,因此更需注意補足蛋白質。
與醣類和脂肪並列為生命三大營養素的蛋白質,具有提供熱量、修復組織和調節生理機能等功能,也是培養肌力不可或缺的黃金營養素🌟
根據國建署107年最新版的「每日飲食指南」,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「豆魚蛋肉類」,至於要吃多少份量則依據個人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,包括:年齡、性別及活動強度等,而根據每日飲食指南的幾個熱量方案,每人每日應攝取豆魚蛋肉類的份量從3份到8份都有。
根據衛生福利部,建議每日應攝取的蛋白質為「自己的公斤體重乘上1.2 克」,但若是運動量大的人,則建議每日攝取的蛋白質為「自己的公斤體重乘上1.5至2克」,例如:一個60公斤的人,若平常無大量運動,則每日應攝取的蛋白質量標準為60×1.2克=72克;若其運動量大,則每日應攝取的蛋白質量則為90~120克。
除了份量要注意外,蛋白質也有更佳的攝取順序。根據最新修正的每日飲食指南,蛋白質攝取順序由原先的「豆→魚→肉→蛋類」修正為「豆→魚→蛋→肉類」。
國健署說明,近年研究多顯示,蛋的攝取與血液中膽固醇濃度,及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不相關,加上蛋營養豐富,因此攝食選擇時優先於肉,年長者也不用再害怕吃蛋。
而許多人會好奇,要攝取蛋白質是集中一餐吃,還是分散在三餐吃比較好?陳亮恭醫師在其著作《真逆齡》中提及,分散比單一餐來得更好。他引研究說明,如果一次吃過量的蛋白質,反而會超出最佳合成肌肉的比例,若能分散攝取,合成效率會較好。